閥門展指出,作為中節能環保集團旗下水務板塊的旗艦企業,一直以來,中環水務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立足公司發展實際,牢固樹立市場化意識,強化經營管理,搶抓美麗中國建設政策機遇,優化市場布局,主動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找準定位,鍛造競爭優勢,全面落實集團公司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部署要求,厲行降本增效,持續提升各環節業務質量,助力企業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2023年,中環水務在諸多不利因素疊加影響下,堅決落實集團公司“能力提升年”部署要求,堅持規模化成長與引領能力提升并舉,在增效益、拓市場、謀創新、強功能、促改革、提質效、防風險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圓滿完成了集團年度目標任務,并連續二十次獲評中國“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
01固本拓新 扎實推進多元化發展戰略
作為最早以水務環境為主業的央企,中環水務積極承擔中央企業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與環境責任,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上,努力探索新的業務單元和業務模式,進一步推進多元化發展戰略,不斷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
傳統業務方面,污水處理廠全面實施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同時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全系統推進水務生產運營信息系統4.0版本建設,積極踐行碳中和國家戰略任務,利用既有項目優質資源實現區域擴張。
新業務拓展方面,在高濃度工業廢水領域,落地新疆新業能化中水回用及廢水零排放項目;直飲水項目取得實質進展,健康管道直飲水潭水大廈示范項目已完工投運,試點小區東方名苑二期管道直飲水項目通水運營;落地晉能控股集團六座污水處理廠(站)特許經營項目,實現輕資產模式的再拓展。
截至目前,中環水務已在長江沿線擁有項目公司15個,同時全國15個省市擁有全資及控股子公司30家,參股子公司1家,日處理規模約1300萬噸,管網運營長度9,800公里,公司資產規模近150億元人民幣。
02強化創新驅動 以新質生產力打造發展新優勢
2023年底,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2024年九大經濟工作中,新質生產力一詞位于首要工作任務中,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具體來看,創新驅動戰略下,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中環水務科技創新工作緊緊圍繞主營業務開展,積極發揮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全面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深化產學研用合作,2023年3月,中環水務除磷藥劑智能投加系統技術成果國際會議獲獎;2023年6月,中環水務申請的國家發明專利《聚合氯化鋁鐵凈水劑的制備裝置》和實用新型專利《污水處理裝置》兩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授權;2023年7月,中環保水務與環丁環保大數據研究院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2024年1月,中環水務牽頭承擔的集團2020年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智能水廠整體工藝方案”順利通過結題驗收;2023年以來,蚌埠污水、延安中節能公司、延安污水等3家公司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污水處理低碳工藝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好氧顆粒污泥作為低碳污水處理關鍵技術在國內大多停留在小試與中試研究階段,工程化案例屈指可數,且均處于技術保密階段。中環水務聯合北京環丁環保大數據研究院胡清教授團隊在下屬深圳沙井廠開展了處理規模為500噸/天的好氧顆粒污泥處理實際污水的技術攻關和工程示范,項目順利實現了預期目標,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準IV類標準,實現了工程化突破,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
智慧水務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技術路線優化和引進技術的國產化,打造水務生產運營信息系統4.0版本,其中,VR系統助力中環水務貴陽六廣門再生水廠安全生產現場管理;湘潭中環完成GIS系統搭建;襄陽中環完成電子信息數據采集和電子建檔工作,為供水管線云數據平臺搭建做好準備;綏芬河中環形成一體服務與掌上營業廳項目成果;湖州原水實現供水、制水一體化聯合調度,湖州東部二期污水廠引進智能控制系統,生化系統整體節能約15%,推動污水處理廠從傳統高能耗企業向低碳綠色企業轉型。
加強知識產權管理,持續推進知識產權申報,不斷提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與應用能力。截至目前,公司參與集團公司重大科技創新項目4項;獲科技獎勵52項,其中省部級獎勵5項,行業級獎勵11項;擁有知識產權193項,其中發明專利11項,澳大利亞革新專利 1項,實用新型專利147項,軟件著作權 34 項;主持或參與制定標準 23項,其中國家級標準 3項,行業標準 4項,省級標準8項,省級技術指南 2 項,團體標準 4項。
03整合區域環境綜合治理方案 鍛造治水新模式
閥門展表示,“十四五”時期,水務行業迎來跨越式高質量發展,中環水務優化市場布局,主動在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找準定位,立足區域水務市場,統一規劃、統籌,持續對區域環境綜合治理進行深入探索,打造了涵蓋水源保護、原水工程、市政供水、流域治理、水環境修復、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在內的完整產業鏈,整合供水排水一體化、污水廠網一體化、工業園區水管家等多種服務模式。
蚌埠模式:中環水務在蚌埠,以市區為中心輻射周邊五河、懷遠、固鎮三縣,通過統籌安排城市供水、污水處理和再生水設施的建設與發展,實現了城市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綜合管理,形成了供排、城鄉、區域、廠網河湖“四位一體化”的“蚌埠模式”。
目前,中環水務在蚌埠一市三縣共擁有全資子公司2家,控股子公司有3家,共運營著15座供水廠、4座污水處理廠、2座再生水廠,總規模約200萬噸/日,已基本形成了項目間互聯互通,區域項目“同頻共振、同軸共轉”的大水務格局。
湖州模式:中環水務在浙江省湖州市構建了從水庫到供水,再到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等水務產業鏈一體化的“湖州模式”,包括,老虎潭水庫(水源工程)項目,日供水20萬噸;湖州東部新區的生活污水處理廠,日處理生活污水10萬噸;湖州吳興童裝產業園(砂洗城)項目(水管家項目),污水處理規模2.5萬噸/日、再生水規模1.25萬噸/日、再生水用于工業園區內砂洗、印花企業生產用水,實現工業廢水循環利用。
通過水務產業鏈上下協同,中環水務在湖州地區基本形成覆蓋原水、供水、污水處理、工業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的全產業鏈閉環,實現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綜合管理,增強了城市水環境承載能力,改善城市水質,提升湖州“五水共治”的整體效果。
貴陽模式:中環水務貴陽六廣門和貴醫再生水廠項目采取地埋式設計,埋深超過30米,有效利用縱向地下空間,實現了解決土地資源較稀缺的中心城區的水污染治理問題,為城市水環境治理提供新方向、新思路。項目中污水再生利用有兩個途徑:一是污水經水源熱泵系統進行冷/熱量利用,為上部綜合體建筑制冷/供暖,能效比超過30%。二是實現了100%污水資源化回用,其中20%用于生活用水,80%用于生態補水。
在首屆“100座‘雙百跨越’標桿污水處理廠”榜單中,六廣門污水處理廠獲評“信息化集成標桿污水廠”“空間高效利用標桿污水廠”二項標桿;貴陽兩座再生水廠是污水資源化的經典范例,100%污水回用充分實現污水“資源化”和“能源化”的新理念、新戰略,從能量自給、資源回收及碳平衡等維度實現了污水處理的可持續發展。
供水領域差異化服務模式:目前,中環水務提供高端直飲水業務,健康管道直飲水潭水大廈示范項目已完工投運;供水EPCO模式,主要針對使用者付費很難覆蓋投資成本的項目;再生水供應業務,在湖州、無錫、延安、蚌埠等多個再生水廠,向工業企業供應中水用于工業生產,拓展水務業務,同時對當地水資源循環利用作出積極貢獻。
未來,中環水務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上,努力探索新的業務單元和業務模式,全力打造具有中國節能特色品牌服務的區域綜合治理解決方案,不斷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
04對標“雙碳”目標 貫徹新發展新理念
對標“雙碳”目標方面,中環水務編制完成了《污水處理行業創新實踐碳中和目標技術路徑研究》,明確了“十四五”減污降碳目標,并以實際行動助力集團公司“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
中環水務從實踐出發,在開源和節流兩個角度提出減碳方案:
“開源”即建設清潔能源有效替代,將光伏發電應用于項目建設運營。2023年8月,固鎮中環公司光伏發電項目實現并網發電,減排二氧化碳1200噸;2023年12月,中環水務智能化低碳水廠示范工程——蚌埠污水四廠光伏發電項目實現并網發電,通過疊加污水再生回用、光伏能源利用、智能運營賦能與設備效能提升,實現碳減排50%以上目標。
“節流”即精準曝氣降能耗、精準加藥減藥耗。精準曝氣降能耗方面,目前中環水務在北京昌平、貴陽、蚌埠等十多個污水項目中升級改造曝氣系統。以小湯山再生水廠為例,可節省約20%的風機電能;精準加藥方面,通過將多個水廠生化系統改造為多段式A2O工藝,保證對原水有機物充分利用,增加有機物去除率同時,減少碳源藥劑投加量。同時,中環水務自主研發了除磷藥劑智能投加系統,已在蚌埠第三污水處理廠示范應用,除磷藥耗投加量降低約 40 %。
同時,又從能量自給、資源回收及碳平衡等維度,探索了系統減污降碳的三個實現路徑:一是污水源熱泵技術,中環水務貴陽六廣門、貴醫再生水廠均采用該技術;二是污水資源化利用,中環水務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磷回收;三是再生水資源化利用,中環水務打造了延安、蚌埠、湖州等多個污水資源化示范項目,既有效實現“減污降碳”,又極大提升傳統污水項目的附加值。
閥門展了解到,2024年,中環水務將繼續圍繞“十四五”發展戰略,認真落實集團“提質增效年”工作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持續優化市場布局,強化創新驅動,持續深化改革,夯實提質增效,增強能力建設,加強風險防控,努力達成全年經營發展預期目標。
(文章來源:中國水網)